Jiliuke

激流客

mysql服务器的主从配置,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奈不是从零开始,总是在别人已经安装好的mysql服务器之上 ,这就会牵扯到,mysql的版本,启动文件,等一些问题。 不过没关系,先问清楚两点 1、mysql配置文件my.cnf的位置 2、如何启动、停止mysql,找好启动文件 假设有两台机器,已经安装好了mysql(尽量同版本,且两台机器同一网络,可以ping通) 有朋友说:“从服务器,不能低于主服务器的版本”,不过我是低于的,没有出现问题。 主机A: 192.168.1.100 从机B:192.168.1.101 可以有多台从机 1、先登录主机 A mysql>GRANT REPLICATION SLAVE ON . TO ‘backup’@’192.168.1.101‘ IDENTIFIED BY ‘123456’; 赋予从机权限,有多台丛机,就执行多次 2、 打开主机A的my.cnf,输入 server-id = 1 #主机标示,整数 log_bin = /var/log/mysql/mysql-bin.log #确保此文件可写 read-only =0 #主机,读写都可以 binlog-do-db =test #需要备份数据,多个写多行 binlog-ignore-db=mysql #不需要备份的数据库,多个写多行 3、打开从机B的my.cnf,输入 server-id = 2 log_bin = /var/log/mysql/mysql-bin.log master-host =192.168.1.100 master-user =backup master-pass =123456 master-port =3306 master-connect-retry=60 #如果从服务器发现主服务器断掉,重新连接的时间差(秒) replicate-do-db =test #只复制某个库 replicate-ignore-db=mysql #不复制某个库 4、同步数据库 有多种方法,我说最笨的一种,先mysqldump导出主机A的数据test为 test.sql 然后在,从机B上建立数据库test,mysql导入 test.sql到test库中 5、先重启主机A的mysql,再重启从机B的mysql 6、验证 在主机A中,mysql>show master statusG; 在从机B中,mysql>show slave statusG; 能看到大致这些内容 File: mysql-bin.000001 Position: 1374 Binlog_Do_DB: test Binlog_Ignore_DB: mysql 可以在主机A中,做一些INSERT, UPDATE, DELETE 操作,看看主机B中,是否已经被修改 以下是一些其他朋友写的,我也做了参考 http://www.ningoo.net/html/2007/mysql\_replication\_configuration.html http://leftleg.hzpub.com/post/645/ http://blog.zhangjianfeng.com/article/705

MySQL Cluster 是 MySQL 适合于分布式计算环境的高实用、高冗余版本。它采用了NDB Cluster 存储引擎,允许在1个 Cluster 中运行多个MySQL服务器。MySQL Cluster 能够使用多种故障切换和负载平衡选项配置NDB存储引擎,但在 Cluster 级别上的存储引擎上做这个最简单。下面我们简单介绍MySQL Cluster如何安装与配置。 基本设定 管理(MGM)节点:192.168.0.111 MySQL服务器(SQL)节点:192.168.0.110 数据(NDBD)节点”A”:192.168.0.112 数据(NDBD)节点”B”:192.168.0.113 一、mysql集群安装 mysql的集群安装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下载二进制使用,二是使用rpm安装,三是源码编译。我们这里使用第一种安装。 1、每个节点做相同的操作 cd /tmp wget http://cdn.mysql.com/Downloads/MySQL-Cluster-7.2/mysql-cluster-gpl-7.2.8-linux2.6-i686.tar.gz tar xzf mysql-cluster-gpl-7.2.8-linux2.6-i686.tar.gz mv mysql-cluster-gpl-7.2.8-linux2.6-i686 /usr/local/mysql 注意:这里下载的是32位的二进制包,如果你的系统是64位,需要下载64位的包。 2、存储节点和SQL节点安装 groupadd mysql useradd -g mysql mysql /usr/local/mysql/scripts/mysql_install_db –basedir=/usr/local/mysql –datadir=/usr/local/mysql/data –user=mysql chown -R root /usr/local/mysql chown -R mysql /usr/local/mysql/data chgrp -R mysql /usr/local/mysql cp /usr/local/mysql/support-files/my-medium.cnf /etc/my.cnf 二、节点配置 1、配置存储节点和SQL节点 vi /etc/my.cnf 类似于: # Options for mysqld process: [MYSQLD] ndbcluster # run NDB engine ndb-connectstring=198.168.0.111 # location of MGM node # Options for ndbd process: [MYSQL_CLUSTER] ndb-connectstring=198.168.0.111 # location of MGM node 2、配置管理节点 mkdir /var/lib/mysql-cluster cd /var/lib/mysql-cluster vi config.ini config.ini文件应类似于: # Options affecting ndbd processes on all data nodes: [NDBD DEFAULT] NoOfReplicas=2 # Number of replicas DataMemory=80M # How much memory to allocate for data storage IndexMemory=18M # How much memory to allocate for index storage # For DataMemory and IndexMemory, we have used the # default values. Since the “world” database takes up # only about 500KB, this should be more than enough for # this example Cluster setup. # TCP/IP options: [TCP DEFAULT] portnumber=2202 # This the default; however, you can use any # port that is free for all the hosts in cluster # Note: It is recommended beginning with MySQL 5.0 that # you do not specify the portnumber at all and simply allow # the default value to be used instead # Management process options: [NDB_MGMD] hostname=198.168.0.111 # Hostname or IP address of MGM node datadir=/var/lib/mysql-cluster # Directory for MGM node logfiles # Options for data node “A”: [NDBD] # (one [NDBD] section per data node) hostname=198.168.0.112 # Hostname or IP address datadir=/usr/local/mysql/data # Directory for this data node’s datafiles # Options for data node “B”: [NDBD] hostname=198.168.0.113 # Hostname or IP address datadir=/usr/local/mysql/data # Directory for this data node’s datafiles # SQL node options: [MYSQLD] hostname=198.168.0.110 # Hostname or IP address # (additional mysqld connections can be # specified for this node for various # purposes such as running ndb_restore) 三、首次启动节点 1、启动管理节点 /usr/local/mysql/bin/ndb_mgmd –configdir=/var/lib/mysql-cluster -f /var/lib/mysql-cluster/config.ini 2、启动数据节点 首次启动需要–initial参数初始化,下一次启动就不需要了。 /usr/local/mysql/bin/ndbd –initial 3、启动SQL节点 /usr/local/mysql/bin/mysqld_safe & 4、检查状态 如果一切正常,执行命令 /usr/local/mysql/bin/ndb_mgm -e show应该会输出类似信息: [root@localhost mysql-cluster]# /usr/local/mysql/bin/ndb_mgm -e show Connected to Management Server at: localhost:1186 Cluster Configuration ——————— [ndbd(NDB)] 2 node(s) id=2 @192.168.0.112 (mysql-5.5.27 ndb-7.2.8, Nodegroup: 0, Master) id=3 @192.168.0.113 (mysql-5.5.27 ndb-7.2.8, Nodegroup: 0) [ndb_mgmd(MGM)] 1 node(s) id=1 @192.168.0.111 (mysql-5.5.27 ndb-7.2.8) [mysqld(API)] 1 node(s) id=4 @192.168.0.110 (mysql-5.5.27 ndb-7.2.8) 四、测试服务是否正常 在SQL节点上执行如下数据库操作: /usr/local/mysql/bin/mysql -uroot -p mysql> create database clusterdb;use clusterdb; mysql> create table simples (id int not null primary key) engine=ndb; mysql> insert into simples values (1),(2),(3),(4); mysql> select * from simples; 如果出现: +—-+ | id | +—-+ | 1 | | 2 | | 4 | | 3 | +—-+ 则表示工作正常。 五、安全关闭和重启 1、关闭mysql集群,可在管理节点在执行如下命令: /usr/local/mysql/bin/ndb_mgm -e shutdown 2、重启管理节点 /usr/local/mysql/bin/ndb_mgmd –configdir=/var/lib/mysql-cluster -f /var/lib/mysql-cluster/config.ini 3、重启数据节点 /usr/local/mysql/bin/ndbd 参考:http://dev.mysql.com/doc/refman/5.1/zh/ndbcluster.html

前言 在安装完MySQL之后,肯定是需要对MySQL的各种参数选项进行一些优化调整的。虽然MySQL系统的伸缩性很强,既可以在有很充足的硬件资源环境下高效的运行,也可以在极少资源环境下很好的运行,但不管怎样,尽可能充足的硬件资源对MySQL的性能提升总是有帮助的。在这一节我们主要分析一下MySQL的日志(主要是Binlog)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根据日志的相关特性得出相应的优化思路。 日志产生的性能影响 由于日志的记录带来的直接性能损耗就是数据库系统中最为昂贵的IO资源。 在之前介绍MySQL物理架构的章节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MySQL的日志包括错误日志(ErrorLog),更新日志(UpdateLog),二进制日志(Binlog),查询日志(QueryLog),慢查询日志(SlowQueryLog)等。当然,更新日志是老版本的MySQL才有的,目前已经被二进制日志替代。 在默认情况下,系统仅仅打开错误日志,关闭了其他所有日志,以达到尽可能减少IO损耗提高系统性能的目的。但是在一般稍微重要一点的实际应用场景中,都至少需要打开二进制日志,因为这是MySQL很多存储引擎进行增量备份的基础,也是MySQL实现复制的基本条件。有时候为了进一步的性能优化,定位执行较慢的SQL语句,很多系统也会打开慢查询日志来记录执行时间超过特定数值(由我们自行设置)的SQL语句。 一般情况下,在生产系统中很少有系统会打开查询日志。因为查询日志打开之后会将MySQL中执行的每一条Query都记录到日志中,会该系统带来比较大的IO负担,而带来的实际效益却并不是非常大。一般只有在开发测试环境中,为了定位某些功能具体使用了哪些SQL语句的时候,才会在短时间段内打开该日志来做相应的分析。所以,在MySQL系统中,会对性能产生影响的MySQL日志(不包括各存储引擎自己的日志)主要就是Binlog了。 Binlog 相关参数及优化策略 我们首先看看Binlog的相关参数,通过执行如下命令可以获得关于Binlog的相关参数。当然,其中也显示出了“innodb_locks_unsafe_for_binlog”这个Innodb存储引擎特有的与Binlog相关的参数: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binlog%’;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binlog_cache_size | 1048576 | | innodb_locks_unsafe_for_binlog | OFF | | max_binlog_cache_size| 4294967295 | | max_binlog_size| 1073741824 | | sync_binlog| 0| +——————————–+————+ “binlog_cache_size”:在事务过程中容纳二进制日志SQL语句的缓存大小。二进制日志缓存是服务器支持事务存储引擎并且服务器启用了二进制日志(—log-bin选项)的前提下为每个客户端分配的内存,注意,是每个Client都可以分配设置大小的binlogcache空间。如果读者朋友的系统中经常会出现多语句事务的华,可以尝试增加该值的大小,以获得更有的性能。当然,我们可以通过MySQL的以下两个状态变量来判断当前的binlog_cache_size的状况:Binlog_cache_use和Binlog_cache_disk_use。 “max_binlog_cache_size”:和”binlog_cache_size”相对应,但是所代表的是binlog能够使用的最大cache内存大小。当我们执行多语句事务的时候,max_binlog_cache_size如果不够大的话,系统可能会报出“Multi-statementtransactionrequiredmorethan’max_binlog_cache_size’bytesofstorage”的错误。 “max_binlog_size”:Binlog日志最大值,一般来说设置为512M或者1G,但不能超过1G。该大小并不能非常严格控制Binlog大小,尤其是当到达Binlog比较靠近尾部而又遇到一个较大事务的时候,系统为了保证事务的完整性,不可能做切换日志的动作,只能将该事务的所有SQL都记录进入当前日志,直到该事务结束。这一点和Oracle的Redo日志有点不一样,因为Oracle的Redo日志所记录的是数据文件的物理位置的变化,而且里面同时记录了Redo和Undo相关的信息,所以同一个事务是否在一个日志中对Oracle来说并不关键。而MySQL在Binlog中所记录的是数据库逻辑变化信息,MySQL称之为Event,实际上就是带来数据库变化的DML之类的Query语句。 “sync_binlog”:这个参数是对于MySQL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不仅影响到Binlog对MySQL所带来的性能损耗,而且还影响到MySQL中数据的完整性。对于“sync_binlog”参数的各种设置的说明如下: sync_binlog=0,当事务提交之后,MySQL不做fsync之类的磁盘同步指令刷新binlog_cache中的信息到磁盘,而让Filesystem自行决定什么时候来做同步,或者cache满了之后才同步到磁盘。 sync_binlog=n,当每进行n次事务提交之后,MySQL将进行一次fsync之类的磁盘同步指令来将binlog_cache中的数据强制写入磁盘。 在MySQL中系统默认的设置是sync_binlog=0,也就是不做任何强制性的磁盘刷新指令,这时候的性能是最好的,但是风险也是最大的。因为一旦系统Crash,在binlog_cache中的所有binlog信息都会被丢失。而当设置为“1”的时候,是最安全但是性能损耗最大的设置。因为当设置为1的时候,即使系统Crash,也最多丢失binlog_cache中未完成的一个事务,对实际数据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从以往经验和相关测试来看,对于高并发事务的系统来说,“sync_binlog”设置为0和设置为1的系统写入性能差距可能高达5倍甚至更多。 大家都知道,MySQL的复制(Replication),实际上就是通过将Master端的Binlog通过利用IO线程通过网络复制到Slave端,然后再通过SQL线程解析Binlog中的日志再应用到数据库中来实现的。所以,Binlog量的大小对IO线程以及Msater和Slave端之间的网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MySQL中Binlog的产生量是没办法改变的,只要我们的Query改变了数据库中的数据,那么就必须将该Query所对应的Event记录到Binlog中。那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优化复制了呢?当然不是,在MySQL复制环境中,实际上是是有8个参数可以让我们控制需要复制或者需要忽略而不进行复制的DB或者Table的,分别为: Binlog_Do_DB:设定哪些数据库(Schema)需要记录Binlog; Binlog_Ignore_DB:设定哪些数据库(Schema)不要记录Binlog; Replicate_Do_DB:设定需要复制的数据库(Schema),多个DB用逗号(“,”)分隔; Replicate_Ignore_DB:设定可以忽略的数据库(Schema); Replicate_Do_Table:设定需要复制的Table; Replicate_Ignore_Table:设定可以忽略的Table; Replicate_Wild_Do_Table:功能同Replicate_Do_Table,但可以带通配符来进行设置; Replicate_Wild_Ignore_Table:功能同Replicate_Ignore_Table,可带通配符设置; 通过上面这八个参数,我们就可以非常方便按照实际需求,控制从Master端到Slave端的Binlog量尽可能的少,从而减小Master端到Slave端的网络流量,减少IO线程的IO量,还能减少SQL线程的解析与应用SQL的数量,最终达到改善Slave上的数据延时问题。 实际上,上面这八个参数中的前面两个是设置在Master端的,而后面六个参数则是设置在Slave端的。虽然前面两个参数和后面六个参数在功能上并没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但是对于优化MySQL的Replication来说都可以启到相似的功能。当然也有一定的区别,其主要区别如下: 如果在Master端设置前面两个参数,不仅仅会让Master端的Binlog记录所带来的IO量减少,还会让Master端的IO线程就可以减少Binlog的读取量,传递给Slave端的IO线程的Binlog量自然就会较少。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网络IO,减少Slave端IO线程的IO量,减少Slave端的SQL线程的工作量,从而最大幅度的优化复制性能。当然,在Master端设置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MySQL的判断是否需要复制某个Event不是根据产生该Event的Query所更改的数据 所在的DB,而是根据执行Query时刻所在的默认Schema,也就是我们登录时候指定的DB或者运行“USEDATABASE”中所指定的DB。只有当前默认DB和配置中所设定的DB完全吻合的时候IO线程才会将该Event读取给Slave的IO线程。所以如果在系统中出现在默认DB和设定需要复制的DB不一样的情况下改变了需要复制的DB中某个Table的数据的时候,该Event是不会被复制到Slave中去的,这样就会造成Slave端的数据和Master的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出现。同样,如果在默认Schema下更改了不需要复制的Schema中的数据,则会被复制到Slave端,当Slave端并没有该Schema的时候,则会造成复制出错而停止。 而如果是在Slave端设置后面的六个参数,在性能优化方面可能比在Master端要稍微逊色一点,因为不管是需要还是不需要复制的Event都被会被IO线程读取到Slave端,这样不仅仅增加了网络IO量,也给Slave端的IO线程增加了RelayLog的写入量。但是仍然可以减少Slave的SQL线程在Slave端的日志应用量。虽然性能方面稍有逊色,但是在Slave端设置复制过滤机制,可以保证不会出现因为默认Schema的问题而造成Slave和Master数据不一致或者复制出错的问题。 Slow Query Log 相关参数及使用建议 再来看看SlowQueryLog的相关参数配置。有些时候,我们为了定位系统中效率比较地下的Query语句,则需要打开慢查询日志,也就是SlowQueryLog。我们可以如下查看系统慢查询日志的相关设置: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log_slow%’;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log_slow_queries | ON | +——————+——-+ 1 row in set (0.00 sec)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long_query%’;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long_query_time | 1 | +—————–+——-+ 1 row in set (0.01 sec) “log_slow_queries”参数显示了系统是否已经打开SlowQueryLog功能,而“long_query_time”参数则告诉我们当前系统设置的SlowQuery记录执行时间超过多长的Query。在MySQLAB发行的MySQL版本中SlowQueryLog可以设置的最短慢查询时间为1秒,这在有些时候可能没办法完全满足我们的要求,如果希望能够进一步缩短慢查询的时间限制,可以使用Percona提供的microslow-patch(件成为mslPatch)来突破该限制。mslpatch不仅仅能将慢查询时间减小到毫秒级别,同时还能通过一些特定的规则来过滤记录的SQL,如仅记录涉及到某个表的SlowQuery等等附加功能。考虑到篇幅问题,这里就不介绍mslpatch给我们带来的更为详细的功能和使用,大家请参考官方介绍(http://www.mysqlperformanceblog.com/2008/04/20/updated-msl-microslow-patch-installation-walk-through/) 打开SlowQueryLog功能对系统性能的整体影响没有Binlog那么大,毕竟SlowQueryLog的数据量比较小,带来的IO损耗也就较小,但是,系统需要计算每一条Query的执行时间,所以消耗总是会有一些的,主要是CPU方面的消耗。如果大家的系统在CPU资源足够丰富的时候,可以不必在乎这一点点损耗,毕竟他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大性能优化的收获。但如果我们的CPU资源也比较紧张的时候,也完全可以在大部分时候关闭该功能,而只需要间断性的打开SlowQueryLog功能来定位可能存在的慢查询。 MySQL的其他日志由于使用很少(QueryLog)或者性能影响很少,我们就不在此过多分析了,至于各个存储引擎相关的日志,我们留在后面“常用存储引擎优化”部分再做相应的分析。

CentOS系统的确很好用,但是还是很多地方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设置,进行优化的。在Apache, PHP, MySQL的体系架构中,MySQL对于性能的影响最大,也是关键的核心部分。对于Discuz!论坛程序也是如此,MySQL的设置是否合理优化,直接影响到论坛的速度和承载量!同时,MySQL也是优化难度最大的一个部分,不但需要理解一些MySQL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统计并且根据经验进行判断,然后设置合理的参数。下面我们就来对CentOS系统MySQL优化进行详细解析、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MySQL优化的一些基础,MySQL的优化我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服务器物理硬件的优化;二是MySQL自身(my.cnf)的优化。 (1) 服务器硬件对MySQL性能的影响 a) 磁盘寻道能力(磁盘I/O),以目前高转速SCSI硬盘(7200转/秒)为例,这种硬盘理论上每秒寻道7200次,这是物理特性决定的,没有办法改变。 MySQL每秒钟都在进行大量、复杂的查询操作,对磁盘的读写量可想而知。所以,通常认为磁盘I/O是制约MySQL性能的最大因素之一,对于日均访问量在100万PV以上的Discuz!论坛,由于磁盘I/O的制约,MySQL的性能会非常低下!在CentOS系统中解决这一制约因素可以考虑以下几种解决方案:使用RAID-0+1磁盘阵列,注意不要尝试使用RAID-5,MySQL在RAID-5磁盘阵列上的效率不会像你期待的那样快; 抛弃传统的硬盘,使用速度更快的闪存式存储设备。经过Discuz!公司技术工程的测试,使用闪存式存储设备可比传统硬盘速度高出6-10倍左右。 b) CPU 对于MySQL应用,推荐使用S.M.P.架构的多路对称CPU,例如:可以使用两颗Intel Xeon 3.6GHz的CPU。 c) 物理内存对于一台使用MySQL的Database Server来说,服务器内存建议不要小于2GB,推荐使用4GB以上的物理内存。 (2) MySQL自身因素当解决了上述服务器硬件制约因素后,让我们看看MySQL自身的优化是如何操作的。对MySQL自身的优化主要是对其配置文件 my.cnf中的各项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下面我们介绍一些对性能影响较大的参数。 由于my.cnf文件的优化设置是与服务器硬件配置息息相关的,因而我们指定一个假想的服务器硬件环境: CPU: 2颗Intel Xeon 2.4GHz 内存: 4GB DDR 硬盘: SCSI 73GB 下面,我们根据以上硬件配置结合一份已经优化好的my.cnf进行说明:# vi /etc/my.cnf 以下只列出my.cnf文件中[mysqld]段落中的内容,其他段落内容对MySQL运行性能影响甚微,因而姑且忽略。 [mysqld] port = 3306 serverid = 1 socket = /tmp/mysql.sock skip-locking 避免MySQL的外部锁定,减少出错几率增强稳定性。 skip-name-resolve 禁止MySQL对外部连接进行DNS解析,使用这一选项可以消除MySQL进行DNS解析的时间。但需要注意,如果开启该选项,则所有远程主机连接授权都要使用IP地址方式,否则MySQL 将无法正常处理连接请求! back_log = 384 指定MySQL可能的连接数量。当MySQL主线程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收到非常多的连接请求,该参数生效,主线程花费很短的时间检查连接并且启动一个新线程。back_log 参数的值指出在MySQL暂时停止响应新请求之前的短时间内多少个请求可以被存在堆栈中。如果CentOS系统在一个短时间内有很多连接,则需要增大该参数的值,该参数值指定到来的TCP/IP连接的侦听队列的大小。不同的操作系统在这个队列大小上有它自己的限制。试图设定back_log高于你的CentOS系统的限制将是无效的。默认值为50。对于Linux系统推荐设置为小于512的整数。 key_buffer_size = 256M key_buffer_size指定用于索引的缓冲区大小,增加它可得到更好的索引处理性能。对于内存在4GB左右的服务器该参数可设置为256M或384M。注意:该参数值设置的过大反而会是服务器整体效率降低! max_allowed_packet = 4M thread_stack = 256K table_cache = 128K sort_buffer_size = 6M 查询排序时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注意:该参数对应的分配内存是每连接独占!如果有100个连接,那么实际分配的总共排序缓冲区大小为100 × 6 = 600MB。所以,对于内存在4GB左右的服务器推荐设置为6-8M。 read_buffer_size = 4M 读查询操作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和sort_buffer_size一样,该参数对应的分配内存也是每连接独享! join_buffer_size = 8M 联合查询操作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和sort_buffer_size一样,该参数对应的分配内存也是每连接独享! myisam_sort_buffer_size = 64M table_cache = 512 thread_cache_size = 64 query_cache_size = 64M 指定CentOS系统MySQL查询缓冲区的大小。可以通过在MySQL控制台执行以下命令观察: > SHOW VARIABLES LIKE ‘%query_cache%’; > SHOW STATUS LIKE ‘Qcache%’; 如果Qcache_lowmem_prunes的值非常大,则表明经常出现缓冲不够的情况; 如果Qcache_hits的值非常大,则表明查询缓冲使用非常频繁,如果该值较小反而会影响效率,那么可以考虑不用查询缓冲;Qcache_free_blocks,如果该值非常大,则表明缓冲区中碎片很多。 tmp_table_size = 256M max_connections = 768 指定MySQL允许的最大连接进程数。如果在访问论坛时经常出现Too Many Connections的错误提示,则需要增大该参数值。 max_connect_errors = 10000000 wait_timeout = 10 指定一个请求的最大连接时间,对于4GB左右内存的服务器可以设置为5-10。 thread_concurrency = 8 该参数取值为服务器逻辑CPU数量×2,在本例中,服务器有2颗物理CPU,而每颗物理CPU又支持H.T超线程,所以实际取值为4 × 2 = 8skip-networking 开启该选项可以彻底关闭MySQL的TCP/IP连接方式,如果CentOS系统WEB服务器是以远程连接的方式访问MySQL数据库服务器则不要开启该选项!否则将无法正常连接! 以上,我们对一份my.cnf做了简单的说明,MySQL的优化是一项需要长期观察,长期积累经验,长期试验的工作。有兴趣的用户可以边查阅文档资料边做试验,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的收获。 在所有优化操作完成后,需要重新启动CentOS系统MySQL服务.这样,登陆后,我们会发现有很大的变化。

yum install vsftpd 2.启动/重启/关闭vsftpd服务器 [root@localhost ftp]# /sbin/service vsftpd restart Shutting down vsftpd: [ OK ] Starting vsftpd for vsftpd: [ OK ] OK表示重启成功了. 启动和关闭分别把restart改为start/stop即可. 如果是源码安装的,到安装文件夹下找到start.sh和shutdown.sh文件,执行它们就可以了. 3.与vsftpd服务器有关的文件和文件夹 vsftpd服务器的配置文件的是: /etc/vsftpd/vsftpd.conf vsftpd服务器的根目录,即FTP服务器的主目录: 在/var/ftp处pub处 如果你想修改服务器目录的路径,那么你只要修改/var/ftp到别处就行了 4.添加FTP本地用户 有的FTP服务器需要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就是因为设置了FTP用户和权限. FTP用户一般是不能登录系统的,只能进入FTP服务器自己的目录中,这是为了安全.这样的用户就叫做虚拟用户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虚拟用户,只是不能登录SHELL了而已,没能力登录系统. /usr/sbin/adduser -d /opt/test_ftp -g ftp -s /sbin/nologin test 这个命令的意思是: 使用命令(adduser)添加test用户,不能登录系统(-s /sbin/nologin),自己的文件夹在(-d /opt/test_ftp)),属于组ftp(-g ftp) 然后你需要为它设置密码 passwd test vsftpd.conf中设置匿名登录为NO anonymous_enable=NO 加上以下这句话可以进行上传了(selinux允许上传) setsebool allow_ftpd_full_access on 要求用户访问:VSFTPD的时候使用2121这个端口来访问在Linux下来实现 先说解决方法: 直接更改配置文件:[root@liunuxserver1 ~]# vi /etc/vsftpd.conf #chroot_list_enable=YES # (default follows) #chroot_list_file=/etc/vsftpd.chroot_list 改为: chroot_list_enable=YES # (default follows) chroot_list_file=/etc/vsftpd.chroot_list 添加添加如下设置: listen_port=2121 更改监听端口 pasv_min_port=9981 被动模式最低端口 pasv_max_port=9990 被动模式最高端口 然后设置防火墙: 我的防火墙的设置如下表: iptables -A INPUT -p tcp -m multiport –dport 2121,9981:9990 -j ACCEPT 开放2121端口和9981-9990端口 这样就添加了一个FTP用户了.下面的示例可以帮助你进入FTP服务器了. [root@localhost ftp]# ftp ftp> open 192.168.0.33 Connected to 192.168.0.33 (192.168.0.33). 220 (vsFTPd 2.0.5) Name (192.168.0.33:gxl): test 331 Please specify the password. Password: 230 Login successful. Remote system type is UNIX. Using binary mode to transfer files. ftp> quit 221 Goodbye. 在windows中,只要在浏览器中输入 ftp://192.168.0.33 进入FTP服务器,然后 右键 登录,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登录自己的目录了. 当然你要保证自己能读写自己的目录,就要在配置文件vsftpd.conf里设置一下就可以读写了. local_enable=yes write_enable=yes local_umask=022 5.匿名上传下载 修改配置文件即可vsftpd.conf,确定有以下几行,没有自己添加进去就可以了. anonymous_enable=yes anon_upload_enable=yes anon_mkdir_write_enable=yes anon_umask=022 然后你可以新建一个文件夹,修改它的权限为完全开放,任何用户就可以登录这个文件夹,并上传下载文件: mkdir /var/ftp/guest chmod 777 /var/ftp/guest 6.定制进入FTP服务器的欢迎信息 在vsftpd.conf文件中设置: dirmessage_enable=yes 然后进入用户目录建立一个.message文件,输入欢迎信息即可(我这里写入的是Welcome to gxlinux’s FTP!): [root@localhost test_ftp]# ftp 192.168.0.33 Connected to 192.168.0.33 (192.168.0.33). 220 (vsFTPd 2.0.5) Name (192.168.0.33:gxl): test 331 Please specify the password. Password: 230-Welcome to gxlinux’s FTP! 230 Login successful. Remote system type is UNIX. Using binary mode to transfer files. 7.实现虚拟路径 将某个目录挂载到FTP服务器下供用户使用,这就叫做虚拟路径. 比如将gxl用户的目录挂载到FTP服务器中,供FTP服务器的用户使用,使用如下命令即可: [root@localhost opt]# mount –bind /home/gxl /var/ftp/pub #使用挂载命令 [root@localhost opt]# ls /var/ftp/pub LumaQQ Screenshot.png 桌面 8.打开vsFTPd的日志功能 添加下面一行到vsftpd.conf文件中,一般情况下该文件中有这一行,只要把前面的注释符号#去掉即可,没有的话就添加,或者修改: xferlog_file=/var/log/vsftpd.log 9.限制链接数,以及每个IP最大的链接数 修改配置文件中,例如vsftp最大支持链接数100个,每个IP能支持5个链接: max_client=100 max_per=5 10.限制传输速度 修改配置文件中,例如让匿名用户和vsftd上的用户(即虚拟用户)都以80KB=1024*80=81920的速度下载 anon_max_rate=81920 local_max_rate=81920 11.将用户(一般指虚拟用户)限制在自家目录 修改配置文件中,这样用户就只能访问自己家的目录了: chroot_local_user=yes 如果只想某些用户仅能访问自己的目录,其它用户不做这个限制,那么就需要在chroot_list文件(此文件一般是在/etc/vsftpd/中)中添加此用户. 编辑此文件,比如将test用户添加到此文件中,那么将其写入即可.一般的话,一个用户占一行. [root@localhost vsftpd]# cat chroot_list test 12.绑定某个IP到vsFTPd 有时候要限制某些IP访问服务器,只允许某些IP访问,例如只允许192.168.0.33访问这个FTP,同样修改配置文件: listen_address=192.168.0.33 配置vsftpd.conf anonymous_enable=NO #禁止匿名 local_enable=YES #允许本地登录 write_enable=YES #允许写,如需上传,则必须 local_umask=027 #将上传文件的权限设置为:777-local_umask anon_upload_enable=YES #允许虚拟用户和匿名用户上传 anon_other_write_enable=YES #允许虚拟用户和匿名用户修改文件名和删除文件 dirmessage_enable=YES xferlog_enable=YES #打开日志记录 connect_from_port_20=YES xferlog_file=/var/log/vsftpd.log #日志存放位置 xferlog_std_format=YES #标准日志格式 idle_session_timeout=600 #空闲连接超时 data_connection_timeout=120 ftpd_banner=Welcome to ChinaRise FTP service #欢迎信息 guest_enable=yes #允许虚拟用户 guest_username=vsftpdguest #虚拟用户使用的系统账号 virtual_use_local_privs=YES #虚拟用户拥有本地系统权限 chroot_local_user=NO chroot_list_enable=YES #以上两行将虚拟用户限制在其目录下,不能访问其他目录,或者直接用 chroot_local_user=YES listen=yes #监听/被动模式 listen_port=21 #监听端口 chroot_list_file=/etc/vsftpd/vsftpd.chroot_list #虚拟用户名单保存在文件/etc/vsftpd/vsftpd.chroot_list 中 user_config_dir=/etc/vsftpd/vsftpd_user_conf #每个虚拟用户名的更加详细的培植保存在/etc/vsftpd/vsftpd_user_conf 中 虚拟用户其他设置 在/etc/vsftpd/vsftpd.chroot_list 文件中写入允许登陆的虚拟用户名称,每行一个 在/etc/vsftpd/vsftpd_user_conf 文件夹中创建一个以虚拟用户用户名命名的文件, 写入:local_root = /var/FTP/子目录名 然后在/var/FTP下创建一个对应的目录即可

前天测试出在64位系统下不能发送激活邮件的bug 打出error_msg:为permission deny 调试搜索了半天,没有结果;网上主要说的是 fsockopen被关闭啊,用pfsockopen,或者stream_socket_client()来代替 都试过不行; 因为在window下这几个函数都没有问题,所以想到是linux的 的问题,这个东东困扰过好几次了,以后碰到问题请首先想到这个; 既然默认开启了肯定有他的好处,不能关selinux,就搜索:selinux+smtp 找到了答案,selinux果然是不允许http来连接网络的,执行如下命令: setsebool -P httpd_can_network_connect=1 即可发送邮件了,看来得好好看看selinux这个鬼东西了。 详情参考: https://www.vbulletin.com/forum/showthread.php/217997-smtp-mail-and-SElinux-in-enforcing-mode To allow PHP/Apache to connect to port 25 issue the following commands as root: setsebool -P httpd_can_network_connect=1 To allow PHP mail() to work issue the following command as root: setsebool -P httpd_can_sendmail=1 今天2012-04-19 又碰到服务器不能发送邮件的问题了,服务器部署到电信机房后。 SMTP Error: Could not connect to SMTP host. 找了半天没有发现问题所在,重启了httpd,就好了,实在太诡异了, 按理昨天关闭服务器在机房才开的机,httpd也算是重启了的。 先记住,重启httpd可不是神马好方法

chcon命令:修改对象(文件)的安全上下文。比如:用户:角色:类型:安全级别。 命令格式: Chcon [OPTIONS…] CONTEXT FILES….. Chcon [OPTIONS…] –reference=PEF_FILES FILES… 说明: CONTEXT 为要设置的安全上下文 FILES 对象(文件) –reference 参照的对象 PEF_FILES 参照文件上下文 FILES 应用参照文件上下文为我的上下文。 OPTIONS 如下: -f 强迫执行 -R 递归地修改对象的安全上下文 -r ROLE 修改安全上下文角色的配置 -t TYPE 修改安全上下文类型的配置 -u USER 修改安全上下文用户的配置 -v 显示冗长的信息 -l, –range=RANGE 修改安全上下文中的安全级别 范例: 1、ftp //If you want to share files anonymously <如果你想把这个共享给匿名的话,需要开启以下> chcon -R -t public_content_t /var/ftp //If you want to setup a directory where you can upload files <如果你想让你设置的FTP目录可以上传文件的话,SELINUX需要设置> chcon -t public_content_rw_t /var/ftp/incoming //You must also turn on the boolean allow_ftpd_anon_write <允许匿名用户写入权限> setsebool -P allow_ftpd_anon_write=1 //If you are setting up this machine as a ftpd server and wish to allow users to access their home directorories<如果你希望你的FTP用户可以访问自己的家目录的话,需要开启> setsebool -P ftp_home_dir 1 //If you want to run ftpd as a daemon<如果你希望将vsftpd以daemon的方式运行的话,需要开启> setsebool -P ftpd_is_daemon 1 //You can disable SELinux protection for the ftpd daemon<你可以让SElinux停止保护vsftpd的daemon方式动行> setsebool -P ftpd_disable_trans 1 2、httpd //If you want a particular domain to write to the public_content_rw_t domain <如果希望具体个doman具有可写权限的话,需要设置> setsebool -P allow_httpd_anon_write=1 or setsebool -P allow_httpd_sys__anon_write=1 //httpd can be setup to allow cgi s to be executed setsebool -P httpd_enable_cgi 1 //If you want to allow access to users home directories<允许用户HHTP访问其家目录,该设定限仅于用户的家目录主页> setsebool -P httpd_enable_homedirs 1 chcon -R -t httpd_sys_content_t ~user/public_html //httpd is allowed access to the controling terminal<允许httpd访问终端> setsebool -P httpd_tty_comm 1 //such that one httpd service can not interfere with another setsebool -P httpd_unified 0 //loadable modules run under the same context as httpd setsebool -P httpd_builtin_ing 0 //httpd s are allowed to connect out to the network setsebool -P httpd_can_network_connect 1 // You can disable suexec transition setsebool -P httpd_suexec_disable_trans 1 //You can disable SELinux protection for the httpd daemon by executing <关闭Selinux的关于httpd进程守护的保护> setsebool -P httpd_disable_trans 1 service httpd restart 3、named //If you want to have named update the master zone files <关于named,master更新selinux设定> setsebool -P named_write_master_zones 1 //You can disable SELinux protection for the named daemon by executing <关闭named的进程守护保护> setsebool -P named_disable_trans 1 service named restart 4、nfs //If you want to setup this machine to share nfs partitions read only setsebool -P nfs_export_all_ro 1 //If you want to share files read/write setsebool -P nfs_export_all_rw 1 //If you want to use a remote NFS server for the home directories on this machine <如果你想要将远程NFS的家目录共享到本机,需要开启> setsebool -P use_nfs_home_dirs 1 5、samba //If you want to share files other than home directorie <如果你希望将目录共享给其他用户,你需要设置> chcon -t samba_share_t /directory //If you want to share files with multiple domains 如果samba服务器共享目录给多个域,则需要: setsebool -P allow_smbd_anon_write=1 //If you are setting up this machine as a Samba server and wish to share the home directories samba服务器要共享家目录时: setsebool -P samba_enable_home_dirs 1 //If you want to use a remote Samba server for the home directories on this machine 如果你需在本机上使用远程samba服务器的家目录 setsebool -P use_samba_home_dirs 1 //You can disable SELinux protection for the samba daemon by executing 关闭selinux关于samba的进程守护的保护 setsebool -P smbd_disable_trans 1 service smb restart 6、rsync //If you want to share files using the rsync daemon 共享rsync目录时: chcon -t public_content_t /directories //If you want to share files with multiple domains 允许其他用户写入时 setsebool -P allow_rsync_anon_write=1 //You can disable SELinux protection for the rsync daemon by executing 停止rsync的进程保护 setsebool -P rsync_disable_trans 1 7、kerberos //allow your system to work properly in a Kerberos environment 允许系统使用kerberos setsebool -P allow_kerberos 1 //If you are running Kerberos daemons kadmind or krb5kdc setsebool -P krb5kdc_disable_trans 1 service krb5kdc restart setsebool -P kadmind_disable_trans 1 service kadmind restart 8、nis Allow your system to work properly in a NIS environment 系统工作在nis环境时 setsebool -P allow_ypbind 1

安装crontab: yum install crontabs 说明: /sbin/service crond start //启动服务 /sbin/service crond stop //关闭服务 /sbin/service crond restart //重启服务 /sbin/service crond reload //重新载入配置 查看crontab服务状态:service crond status 手动启动crontab服务:service crond start 查看crontab服务是否已设置为开机启动,执行命令:ntsysv 加入开机自动启动: chkconfig –level 35 crond on 1,crontab命令 功能说明:设置计时器。 语  法:crontab [-u <用户名称>][配置文件] 或crontab [-u <用户名称>][-elr] 补充说明:cron是一个常驻服务,它提供计时器的功能,让用户在特定的时间得以执行预设的指令或程序。只要用户会编辑计时器的配置文件,就可以使 用计时器的功能。其配置文件格式如下: Minute Hour Day Month DayOFWeek Command 参  数: -e  编辑该用户的计时器设置。 -l  列出该用户的计时器设置。 -r  删除该用户的计时器设置。 -u<用户名称>  指定要设定计时器的用户名称。 2,crontab 格式 基本格式: * * * * *  command 分 时 日 月 周  命令 第1列表示分钟1~59 每分钟用或者/1表示 第2列表示小时1~23(0表示0点) 第3列表示日期1~31 第4列 表示月份1~12 第5列标识号星期0~6(0表示星期天) 第6列要运行的命令 # Use the hash sign to prefix a comment # +—————- minute (0 – 59) # | +————- hour (0 – 23) # | | +———- day of month (1 – 31) # | | | +——- month (1 – 12) # | | | | +—- day of week (0 – 7) (Sunday=0 or 7) # | | | | | # * * * * * command to be executed crontab文件的一些例子: 30 21 * * * /etc/init.d/nginx restart 每晚的21:30重启nginx。 45 4 1,10,22 * * /etc/init.d/nginx restart 每月1、10、22日的4 : 45重启nginx。 10 1 * * 6,0 /etc/init.d/nginx restart 每周六、周日的1 : 10重启nginx。 0,30 18-23 * * * /etc/init.d/nginx restart 每天18 : 00至23 : 00之间每隔30分钟重启nginx。 0 23 * * 6 /etc/init.d/nginx restart 每星期六的11 : 00 pm重启nginx。 * */1 * * * /etc/init.d/nginx restart 每一小时重启nginx * 23-7/1 * * * /etc/init.d/nginx restart 晚上11点到早上7点之间,每 隔一小时重启nginx 0 11 4 * mon-wed /etc/init.d/nginx restart 每月的4号与每周一到周三 的11点重启nginx 0 4 1 jan * /etc/init.d/nginx restart 一月一号的4点重启nginx */30 * * * * /usr/sbin/ntpdate 210.72.145.20 每半小时同步一下时间

0%